第255章 功绩与机缘

剑花如梦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武林中文网 www.zw50.com,最快更新三国之最强皇帝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九十三章功绩与机缘

    骑都尉是光禄勋的属官,原本的职责,是“掌监羽林骑”,和羽林中郎将并列,但是,到了东汉,羽林骑以中郎将为主官,下设左、右监分掌左、右骑,这样一来,骑都尉反倒成了一种清贵闲散的职务。

    将徐晃从校尉转为骑都尉,品秩上略有下降(校尉两千石,骑都尉比两千石),手中的权力更是大为缩水(校尉掌兵事,骑都尉是闲职),但是论起身份地位,骑都尉可比一般的校尉高得多。

    刘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,多少还是有限制刘照的意思在内。经此一战,刘照的门人部属,一个个都立下了不小的军功,在军中的威望也不小,如此一来,刘宏就更不能让他们直接掌握兵权了。外地的郡都尉还好说,近畿的常备兵力,是万万不容他人染指的。

    对此,刘照当然不敢有什么意见,相反,他在这些事情上,本就处处避嫌,免得与自家老爹生出什么嫌隙来。再说了,骑都尉也没什么不好的,虽然是清闲的职务,但是地方上一旦起了战事,骑都尉,特别是有从军资历和作战经验的骑都尉,往往都会被派遣出去,领兵作战。因此,徐晃转任为骑都尉,倒也不虞白白浪费了他的军事才能。

    相比徐晃,关羽的迁升,倒是十分中规中矩,他从征之前,是比四百石的虎贲侍郎,如今成为六百石的虎贲仆射,也称得上是升官了。

    也许有人要问,徐晃、关羽等人立下如此大功,官职的上升迁却并不明显,岂非朝廷薄待了功臣?

    其实不然,汉代的军功赏赐,主要不在官职方面,而是在爵位上。县、乡、亭【三】【级】侯爵,统称列侯,金印紫绶,位视三公,次一等的关内侯,位视上卿,而且列侯还可以世袭。因此,这份赏赐,可比官职上的迁升要厚重得多了。

    徐晃、关羽二人,如今全都被晋封为亭侯,虽是列侯的最低一等,但也足以羡煞许多人。

    比如孙坚,他虽然斩杀了一名黄巾渠帅,但是功劳尚不够封列侯,只得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。关内侯与列侯,虽然只差了一级,但是待遇上,却有天壤之别,最直观的,就是列侯可以世袭,而关内侯不能。武人们口头上常说“一刀一枪,搏个封妻荫子”,而若是挣来的爵位不能世袭的话,这“荫子”可就已经无从谈起了,怎能不让人遗憾?

    不过,在官位上,孙坚还是得偿所愿,走在了弘农王门下诸将的前面。

    有了蹇硕的支持和活动,孙坚最终被授为泰山太守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两千石”。

    在汉代,品秩两千石的官职不少,但是人们习惯上,一般用“两千石”来指代太守和国相。在州牧出现之前,太守和国相,就是“封疆大吏”、“地方诸侯”,执掌一郡(国)的军政大权,地位不可谓不重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诸郡都尉虽也同是两千石,但是在职权方便,就没法与太守相提并论了。别的不说,仅仅是人事方面的“察举权”,就足以使太守的权势,甩出都尉好几条街了。

    可以说,成为太守,就已经算是晋身于大汉高级官员的行列了,在汉代,有一个形容官员资历的用语,叫做“历任卿守”,也就是在中央担任过九卿、列卿一类的官职,而在地方上,则担任过太守、国相。有这种资历的官员,无一不是朝堂上的重要人物,甚至晋位三公,也不是梦想。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崔烈,他儿子崔钧就说过:“大人出身名门,历任卿守,人们都觉得以大人的资历,已经足够做三公了,可惜这一次大人的三公之位,却是用钱买来的,因此大家都觉得有一股铜臭味。”

    本来,以蹇硕的想法,他是准备推荐孙坚担任南阳太守的。因为南阳紧邻着河南,若是朝局有变,真要召唤外兵助阵的话,从南阳出兵,可以朝发夕至,快速进行干涉,否则,远水不救近火,像董卓那样,远在凉州,等他发兵过来的时候,朝局早就定鼎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,历史上的董卓,可没有从凉州发兵,他一直屯驻在河南旁边的河东郡,这才能及时赶到,在城外截住了少帝和陈留王,然后借护送的名义,进入洛阳,掌控朝局。否则,等他到了洛阳城下,少帝早就回宫了,到时候,袁绍等人只需闭上洛阳的大门,令他退兵,董卓就只能无功而返了。不然的话,难道董卓还能悍然挥兵攻打洛阳不成?

    奈何南阳乃是帝乡、大郡,在这种地方担任太守,可不仅仅是凭军功。相反,太守的资历、出身、门第,才是最重要的,否则,如何能压得住当地的豪强?历史上,担任南阳太守的,大多都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士大夫官僚,比如颍川舞阳人韩棱“世为乡里著姓”,山阳高平人王畅(三君之一)“世为高族”,下邳淮浦人陈球(陈登叔祖,后为太尉)“历世著姓”,弘农华阴人杨彪“四世四公”等等。

    先前秦颉担任南阳太守,那不过是战时的权宜之计罢了。如今南阳黄巾已被平定,朝廷自然要选拔合适的人选,担任南阳太守。

    而孙坚,出身寒门,又是武人,以他为南阳太守,怕是很难让当地的豪强心服口服。话说回来,若是到了原本历史上的十年之后,汉家朝廷的威望降到极点的时候,以孙坚的狠戾,保管让南阳当地的豪强,各个“心服口服”。奈何,眼下的大汉,还没有发展到“军阀压过门阀,刀把子胜过笔杆子”的程度,因此,武人出身的孙坚,只能忍气吞声承受南阳当地豪族的白眼了。

    最终,出任南阳太守的,是泰山郡平阳县人氏,羊续羊兴祖。泰山羊氏,乃是号称“七世两千石卿校”的家族,也算是“世吏两千石”这一级的世家阀族。

    羊续本人,在历史上十分的出名,“悬鱼太守”的典故,就是从他这里来的。不过,眼下的羊续,还只是太尉杨赐的掾属,因此,“悬鱼拒贿”这件事,在本时空尚未发生。

    而羊续的孙子、孙女,在历史上就更加出名了,前者是大名鼎鼎的羊祜羊叔子,后者则是司马师的妻子羊徽瑜,两人的母亲,乃是蔡邕的女儿,蔡文姬的姐妹。

    在原本的历史当中,羊续在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太尉掾后,先是被任命为庐江太守,直到中评三年南阳太守秦颉被叛兵所害,他才转任为南阳太守。而在本时空当中,由于秦颉提前在南阳遇害,因此,羊续便在杨赐的推荐下,直接出任了南阳太守。

    事有凑巧,籍贯为泰山郡的羊续,“抢”走了孙坚的南阳太守一职,而孙坚,却恰巧被任命为泰山太守,这其中,到底有怎样的内幕,外人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   不过,从明面上看,孙坚出任泰山太守的原因,是青徐一带的黄巾残部,又开始蠢蠢欲动,四出活动了,因此,朝廷急需一位精通兵事,善于打仗的人,来担任泰山太守。

    何进本来想让泰山都尉王匡就地接任太守一职,不过,有了蹇硕的活动,太守一职,最终还是落在了孙坚身上。因为对于刘宏以及部分朝廷大臣而言,王匡的军事才干到底如何,大家都还不太清楚,可是孙坚却是明明白白的有战功在身,因此,为了避免青徐黄巾再度坐大,朝廷还是选择了孙坚而非王匡。

    恢复了元气,重新开始活动的黄巾残部,可不仅仅只有青徐黄巾。与此同时,太行山脉里的黄巾余党,也就是张燕等人,也开始频频骚扰周边郡县。对于这一情况,刘宏果断选择了视而不见、讳疾忌医,就连这两股黄巾余党的称号,也被朝廷改成了“太行贼”与“泰山贼”,而非之前的“太行黄巾”和“青徐黄巾”。原因很简单,朝廷刚刚宣布了平定黄巾叛乱的消息,如今若是再冒出一些“黄巾余党”来,不是让刘宏难堪吗?索性别起一个名称,只当他们与黄巾贼毫无干系。

    好在,在本时空当中,这两股黄巾余党的活动范围,都被大大的挤压了,造成的危害,也远比历史上要小。特别是张燕所部的“太行贼”,历史上,他们可是被称之为“黑山贼”的,名称的由来,便是张燕大本营所在的“黑山”。据后世考证,黑山位于汉代的朝歌县附近,而朝歌县在汉代属于河内郡,它南面毗邻河南尹,东面靠近魏郡,已经属于腹心之地了。张燕能把大本营设在此处,足见其声势之雄。

    如今,由于有张郃的打压,以及四郡都尉的防御,张燕等人的活动范围,依旧被死死的限制在太行山脉当中,只能偶尔出来骚扰一下周边的郡县。

    除了孙坚,得到了蹇硕承诺的,还有江夏别部司马黄祖。由于黄祖本人并没有立下什么特别的功勋,蹇硕只能将黄祖屠杀的近万俘虏,算成了斩获的首级,并以此向朝廷报功。

    身为主将的朱儁,由于在杀降一事上,被迫与蹇硕成了一党,因此对于蹇硕的这一番小动作,也就采取了默认的态度。何况,黄祖杀降,尽管是他个人揣摩上意的投机行为,但也毕竟给朱儁解决了一桩麻烦,为此,朱儁也不能不对黄祖有所表示。

    而坚决反对杀降的参军张超,却被朱儁与蹇硕联手排挤到了一边,非但各种功劳没有他的份,就连最后如何向朝廷上报功绩的军议,也没有通知他参与。因此,在这件事上,张超竟是被蒙在鼓里,毫不知情。

    眼看蹇硕的这一番虚报功绩,就要得逞了,谁知,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来,你道是谁?正是刘照。

    有了徐晃、关羽等人做眼线,刘照对军中的各种情况,虽不能说是了如指掌,但也至少不会被人蒙蔽。

    杀降事件的整个经过,在整理了多方的汇报、情报之后,刘照算是大体得出了一个全貌。虽然对朱儁的行为有些失望,不过当刘照从侧面了解到朱儁的担心和顾虑之后,也就对朱儁不再苛责了。

    说到底,这件事情上,刘照多少也有一点责任,谁叫他不把自己的意图,跟朱儁提前说清楚呢?如果他能早早的给朱儁一个承诺,答应在安置降卒一事上,给朱儁足够支持,想来朱儁也就不会悍然杀降了罢?

    但是,后悔也没用,刘照本以为,有了巨鹿做样本,朝廷也已经将屯田安置降卒当成了定例,在这种情况下,各地的将领,就该遵照朝廷的指示,按部就班的执行才对啊?

    可是,刘照没有料到的是,除了卢植,其他的两位主将,竟然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,全都对降卒下了杀手。

    也许是性格决定行为罢?卢植为人宽仁,又素以救济天下为己任,因此才对安置降卒一事,如此的用心竭力。而皇甫嵩出身将门,又久在边郡,习惯了在战争中使用酷烈的手段,因此对黄巾降卒,也采用了欺诈诱降,然后毁约屠杀的方式。

    至于朱儁,则是此公在政治上,过于敏感小心,因此一直不敢与刘照靠得太近,自然就没法与刘照交心。在安置降卒一事上,刘照不好像对卢植、曹操那样,对朱儁也推心置腹,直接写信交换意见;而朱儁,更是不敢奢望刘照会在此事上,出手帮助他,反倒选择了与蹇硕合谋,采用屠杀的方法来“一劳永逸”。

    说白了,还是缺少沟通啊!刘照对此颇有些哭笑不得,在别人眼里,朱儁早就被视作刘照一党了,可是从刘照的角度来看,朱儁只能算是“有好感的中立派”罢了,别说是与卢植、王允相比,就算是太尉杨赐等人,对刘照的支持度,恐怕也要比朱儁好一些。

    闲话且不多说,当刘照知道了蹇硕虚报军功一事后,他当然不会放任蹇硕这般收买、拉拢将领。如果说孙坚与蹇硕的连系,尚不明显的话,那黄祖与蹇硕之间的关系,简直就是明摆着的。若不是黄祖倒向了蹇硕,蹇硕又岂会费尽心思的帮黄祖虚报军功?

    刘照本欲借机掀一掀桌子,给蹇硕一个沉重的打击,但是,深思熟虑之后,刘照还是放弃了掀桌子这么激烈的做法。

    原因无他,虚报军功,这算是军队的积习,在中国古代,很少有哪支军队能够避免,无非是虚报得多还是少的区别,以及有没有杀良冒功的情况在内。

    在冀州方面,卢植所部的军队,虚报战功的情况,是最轻的,但是换做朱儁这边,刘照可就不敢保证了。一旦将黄祖所立战功的水份给揭出来,等于就是否定了朱儁部下所有部队军功的真实性,这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把徐晃和关羽的战绩,也给一并否认了。

    而且,若是揭穿了黄祖所立战功的真相,那就意味着杀降一事,将重新在朝堂上引发啊轩然大波。最终,若是蹇硕一方占了上风,那么刘照的一番运作也等于是白费了;若是刘照这边占了上风,则朱儁也不免要被牵扯到里面,承担一份罪责。虽然朱儁与刘照的关系并不怎么亲近,但是看在他一心为国,四下征战的份上,刘照还是要对其容情一二的。

    思来想去,刘照最终还是放弃了正面冲突,转而给蹇硕下了一个阴招。

    在评定战功的时候,早就得到刘照关照的大将军何进,以及太尉杨赐,借口军队当中虚报战功,以一当十,乃是常有的事情,便把黄祖斩首上万的功绩,直接给压缩到了十分之一,也就是按照斩首一千级来记功奖赏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黄祖的功绩,登时大为缩水,非但没有了封侯之赏,就连官职的晋升,也变得不那么牢靠了。

    不过,黄祖的运气的确不错,正当朝廷想将他随便外放一任县令给打发掉的时候,外地传来消息,说武陵郡的蛮族发动叛乱,侵扰郡县,当地的军队连战不胜,请求朝廷调拨军队镇压。

    朝堂的诸公一看,刚好,这不是有位江夏郡的别部司马么?他是荆州本土人氏,无水土不服之虞,正好可以调派他过去镇压蛮族的叛乱。

    于是,在四府(三公加上大将军)的一致推荐下,黄祖被任命为武陵都尉,即日赴任,平定当地的蛮族叛乱。

    黄祖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,还以为是蹇硕的功劳。而蹇硕虽欲把内情告诉黄祖,并籍此挑拨黄祖对刘照产生仇恨,奈何,这样一来,无疑也是自曝其短——这不是摆明了说自己的权势不如刘照一党么?最后,蹇硕也只能将错就错,反正武陵都尉的职位也不算小了。

    至于黄忠,他的功绩,本来并不怎么显著,连让四府亲自出面评定的资格都没有,基本上是由太尉府东曹,按照军中呈递上来的功绩,给予奖赏和任命罢了。

    但是,有徐晃和关羽的举荐,黄忠的名字,早就传到了刘照的耳中。刘照自然不会放过日后身为蜀汉五虎将之一的黄忠,当即便命人去大将军府,想托付何进为黄忠活动一二。谁知,那人去大将军府一问,才知道,这个黄忠,已经被何进聘任为从事中郎了!